[1949年冬夜·台北]“老先生,这二十万美元,总算平了旧账?”陈立夫握着公文包低声问。蒋介石沉默半晌,只回了两个字:“未必。”一句对话,道尽了他对陈洁如那段往事的复杂心绪。
时间回拨到1921年,三十四岁的蒋介石在上海永安大楼举办婚礼,新娘是十五岁的陈洁如。外界都以为这桩相差近二十岁的婚事只源于老上海特有的“金风玉露”,却忽视了两个条件:陈家骤然式微,需要依靠;蒋介石急于在江浙财阀圈站稳脚跟。爱情与算计从一开始就缠绕在一起。
婚后一年,黄埔军校开办,蒋介石成为校长。校舍里常能看到陈洁如的身影,她称学员为“孩子们”,学员回以一句“蒋师母”。那时的蒋介石言谈间流露出自信:“我总得有个家,才好让兄弟们服气。”然而,这份温情持续的时间,比黄埔一期学员的训练周期还短。
1922年圣诞前夕,宋美龄从美国返沪。蒋介石向身边友人感慨:“这位小姐,前途大得很。”一句话,宣判了陈洁如婚姻的死刑。宋家的政治能量,对正在上升期的蒋介石来说,诱惑巨大。清理家室成了他必须迈过的门槛。
1926年6月7日,他在日记里写道:担心洁如离我受骗受苦,不忍弃之。字迹深,但行动更快。同月,他迫毛福梅签下离婚书,又把姚冶诚安排至苏州。对陈洁如,他采取另一套说辞——“去美国读书,等我忙完就接你”。临行前,蒋介石送她一道“第一夫人”头衔,外加一张船票。陈洁如信了,也走了。
船抵旧金山,第一夫人的光环瞬间失效。几个月后,蒋介石在上海各报发布“单身声明”,彻底切割。驻美领事馆随即撤销对陈洁如的礼遇,美国媒体把她描绘成“被抛弃的中国女子”。绝望之下,她吞药自尽,被房东及时送医救回。那位房东后来回忆:“她醒来第一句话是‘我还得活下去’。”
蒋介石并未把人逼到绝路。1928年,他通过汇丰银行转来1万美元生活费,随后再无书信往来。陈洁如咬牙完成学业,1933年带养女蒋瑶光回沪,写信给蒋介石,最多得到五万大洋——一张体面却冰凉的分手费收据。
养女的身世也颇曲折。1925年冬,陈洁如在广州平民医院抱回这个弃婴,取名瑶光,“愿她像玉一般发光”。蒋介石没孩子,同意领养。两岁后夫妻分离,瑶光被送到外婆家。陈洁如归国后,母女三口靠出租田产和剩余存款度日。生活虽紧,却不失尊严。
抗战胜利不久,瑶光的第一任丈夫——朝鲜裔商人安某突然失踪。军统特务解释:此人是日本间谍,借婚姻作掩护。年轻寡妇一夜之间成为“政治危险人物”。数月后,陆久之登场。他是国民党少将参议,更是中共地下党员。两人在动荡年代结合,外界说这是“乱世姻缘”,也有人认为是“各取所需”。其实,陈洁如只想女儿有个依靠。
1949年春,陆久之被保密局逮捕,陈洁如托人求情。恰好蒋介石忙于撤台,无心深究,加之陈立夫暗中周旋,陆久之获释。新政权接管上海后,陆久之再次被捕。此时周恩来接到电报,“那是我学生,放人”。陆久之因此保命,陈洁如也因“周公馆师母”身份,当选卢湾区政协委员,得以在上海安稳十年。
1961年,政治氛围发生变化,陈洁如带女儿移居香港。铜锣湾那套一百平米公寓,租金由台北方面支付;每年一万美元的生活补助,也能准时到账。可她害怕未来生变,坚持要求一次性支付二十五万美元或两套房产加十万美元。台北只愿意给十万 外加租金,谈判陷入僵局。
有人给她出主意:“写回忆录,把稿子抛到美国,保证他们乖乖掏钱。”陈洁如听进去了。1965年,她的英文草稿《My Life with Chiang Kai-shek》在纽约悄悄传出风声。台北高层高度紧张,再次委托陈立夫赴港,最终以二十万美元加跑马地一处公寓的条件,买断全部手稿。
拿到钱后,陈洁如过起平静日子。她偶尔散步维多利亚公园,被街坊认出也只淡淡回应:“过去的事值几个钱?我早做买卖给卖了。”1971年,她因病离世。遗产包括那套公寓、约三十万美元现金及少量珠宝,全留给蒋瑶光。
瑶光此时已改回母姓,护照上写着“陈瑶光”。她带丈夫陆久之奔丧,清点遗产后选择在香港定居。陆久之坚持返回大陆参与工作,两人分居,感情淡如白水。2008年陆久之在湖南病逝,终年106岁;2012年陈瑶光在香港离世,享年89岁。两人相隔四年,同走人生终点,却从未再见。
蒋介石风流一生,留下的情债终究有人去结。二十万美元与一套房,换来六年的平稳和一部再未问世的回忆录,算贵还是算便宜?恐怕只有当事人心里清楚。
富利证券-配资网平台-配资官网开户-网络炒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