踏破流沙的文明使者
玄奘(602年—664年),本姓陈,名祎,洛州缑氏(今河南洛阳)人,唐代高僧,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。其父陈惠曾任隋朝江陵县令,后辞官归隐,专心儒学。玄奘的童年贫苦无依,五岁丧母,十岁丧父。大业八年(612年),他在洛阳净土寺跟随兄长长捷出家,法名“玄奘”,当时即立下“远绍如来,近光遗法”的弘愿。
武德元年(618年),隋亡唐兴。为躲避战乱,玄奘与兄长前往长安,后又辗转至蜀地成都求学。武德五年(622年),玄奘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,正式成为比丘(受过具足戒的男性)。随后几年,他游历各地,精研佛典,遍访名师,不仅打下了坚实的佛学基础,日渐形成自己的佛学见解,而且还发现了佛经翻译中存在的深刻问题:中国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严重,矛盾颇多,佛经译本残缺不全且多有差错讹误,“隐显有异,莫知适从”。这为玄奘日后西行求法埋下了种子。
贞观元年(627年),玄奘返回长安,向朝廷申请西行访求佛教原典,但遭到拒绝。不过他没有灰心,决定私自西行求法。当时唐朝初立,西北边疆未稳,实行严格的出境管制。玄奘没有出关手续(通关文牒),只好混入灾民群中,顶着“冒越宪章”的风险离开了长安。他一路向西,经秦州(今甘肃天水)、兰州、凉州(今甘肃武威)、瓜州(今甘肃瓜州县),冒险越过玉门关、穿越莫贺延大沙漠(今甘肃与新疆交界的隔壁),抵达伊吾(今新疆哈密)。前行路上玄奘经历了风沙漫天,盗贼横行,语言不通,水土不服,边境管控等诸多的困境,甚至独自一人在穿越八百里流沙时,迷路失水,几近死亡。可是千难万险都没有阻挡玄奘前行的步伐,他心中只有一个执念:“宁可西行而死,决不东归而生。”
展开剩余65%抵达高昌国(今新疆吐鲁番)后,玄奘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热情接待,并试图强留他为当朝国师。玄奘不为所动,以绝食的方式对抗遣返的威胁和权力的诱惑。最终高昌王被玄奘的虔诚所感化,不仅同意他继续西行,提供大量物资和随从,而且两人还结为兄弟。这一插曲既表现了玄奘坚守初衷的强烈决心,也反映了当时西域各国对中原高僧的敬重。
离开高昌后,玄奘沿着天山南麓前行。在翻越险峻的帕米尔高原后,经过中亚诸国,终于在贞观五年(631年)到达那烂陀寺(当时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)。玄奘在此跟戒贤法师系统研习《瑜伽师地论》《唯识论》等大乘经典,兼修梵文、因明学。此后十余年,他游学于中天竺、东天竺、南天竺诸地,拜访高僧,讨论佛法,足迹遍布整个南亚次大陆。玄奘西行恰逢印度戒日王朝的鼎盛时期,同时也是印度佛教发展的高峰时期,这无疑为玄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。
贞观十七年(643年),学有所成的玄奘带上佛像、舍利和六百五十七部梵文经典踏上归国旅程。贞观十九年(645年),在游历一百多个国家、行程五万余里之后,他终于回到了长安。
唐太宗曾一度想让玄奘还俗为官,但玄奘不愿介入朝政,只想全身心投入到译经的事业当中。此后的十九年时间里,玄奘相继在弘福寺、慈恩寺、西明寺和玉华宫主持翻译佛经,共计翻译佛经七十五部、一千三百三十五卷,占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。玄奘在翻译佛经时提出了“五不翻”的原则,秉持“既需求真,又须喻俗”的思想,即既要忠实原文,又要通俗易懂,有别于鸠摩罗什、真谛等为代表的“旧译”理念,开创了一种严谨的“新译”风格。玄奘的翻译工作,不仅将印度的佛经经典成功本土化,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,而且澄清了当时各个佛教学派之间的义理误解,对中国佛教的正向多元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。
除译经之外,玄奘还根据自己西行的经历完成了《大唐西域记》,详细描述了当时中亚、南亚多个国家的地理、历史、宗教、风俗等情况,不仅为当时唐王朝经营西域提供了重要的情报,更成为今天研究7世纪中亚和印度的珍贵史料。有印度历史学家提出,如果没有这本书,印度历史将无法重现。而玄奘所创立的“唯识宗”(又称“法相宗”),强调“万法唯识”“心识变现”,对中国哲学、文学、艺术乃至宋明理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尽管后世有所衰落,但其核心理论被其他学派所吸收,构成汉传佛教的思想源泉之一。
麟德元年(664年),伟大的佛学家﹑哲学家﹑翻译家和旅行家玄奘在玉华寺去世,享年六十二岁。后来吴承恩以“玄奘取经”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,完成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《西游记》。经这一神话的演绎,玄奘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符号,更成为鲁迅先生笔下“舍身求法的人”和“中国的脊梁”。(执笔:清辉 编辑:王丽娜)
来源:黄河清风
编辑:卢文茂
发布于:北京市富利证券-配资网平台-配资官网开户-网络炒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