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16日,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诗歌教育负责人、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小王老师来到翁源县龙仙第二中学,给同学们上诗歌课,教同学们写诗歌,并在现场给同学们点评。
小王老师教学手记
从翁山匆匆赶到龙仙二中。
很少在中学上课。每到中学校园,就会忆起那些青春年少的岁月。尤其是在上晚修的时候,认真专注之余又多些欢声笑语。
展开剩余73%从阶梯教室的后侧走至讲台,迎着同学们热烈的掌声,弄得我还有些紧张,因为看到这些比我高大的学生,忽然觉得自己好像和他们差不太多,没有那种“我是老师”的淡定和从容。
但开讲之后,就回到了教学状态。比起在小学上课,在中学不需要这么活泼可爱,而且可以探讨比较深刻的话题。即便这样,他们依然抬头注视,目光如炬。在“什么是诗”这个问题之余,我还补充了一个问题——“我们为什么会写诗?”他们回答得十分踊跃,有同学说:“诗歌就是‘第二个我’。它承载了我未能诉说的心事,我成长路上的遗憾,我高兴时的心情,我成功时的兴奋,记录了我一路走来的感受。”
在造句练习和改句练习的环节,大家也很活跃,通过这些小练习也能看到他们的语言能力,不少同学喜欢用一些比较生僻的词语,也有一些比较有个性的表达。“小时候很爱故乡蓬蓬松松的野草,吸着甘露的,尤为醉人。若是我老去了,只剩一起来的,锦绣出诗境的野草。故园的芳草园子。”这段话就很有诗歌的感觉,尤其是标点的使用。
我还准备了一些正方体,来给同学们讲解写诗歌的方法,比如“跳跃”“联想”“陌生化”等。他们很快就能够根据图片猜出来,我想他们对诗歌的感觉和理解还是比较多的。不同的同学喜欢不同的诗歌,有人喜欢通俗易懂的,有人喜欢复杂艰深的;有人喜欢意犹未尽的,有人喜欢丰富具体的……诗歌,就是这样,蕴含着情感、想象、哲思,让人感到自由。
最后就是让大家自由创作,我给同学们一一点评。可能他们不一定能够听懂这些点评,但许多同学都愿意“一改再改”,希望自己能写得更好。
放学后,又重新翻看了同学们的作品。在一叠诗歌作品中发现了一位同学写给我的信,没想到在这么短短时间里她还奋笔疾书写了一封信。在信里,她表达了对诗歌课的喜爱,“在这节课我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,我找到了自己的心中所向。”
图片丨何冠仟
责编丨王绮彤
审核丨刘以杰
终审丨张演钦
发布于:广东省富利证券-配资网平台-配资官网开户-网络炒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